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3章 七个儿子

作者:何沅洪

七十年代末之前,绝大多数的农家几乎不需要专门的谷柜。

人们在大集体里劳作,秋收以后,按工分去队里领粮食,每个劳动力大约可分得四五百斤稻谷吧,碾成米也就300斤左右,这点粮食要吃到来年的这个时候。勒紧裤带也不够吃,要是人口多,劳力少,就更不屑说了,大人只得多吃些杂粮,如玉米、小麦、红薯之类,在锅里蒸些米饭留给孩子吃。我们就这样经历过。这样的景况自然不必有专门的谷柜,几个小木柜就足矣。

八十年代初,包产到户了,农民的热情空前高涨。

父母们每天破晓而做,上灯而归。逢上春夏两播,更是如此。插秧时节,下午插的秧苗经过一个晚上的水、露滋润,第二天早上一定是精神抖擞、秧拔的,而如果是上午插的秧苗,经过一天的日晒,到了下午必定是叶卷头低,萎靡不振了,需好几天才能精神起来。所以插秧期间,往往收工最晚,看不清行路了才作罢。这样的劳作虽然辛苦,但到了果熟稻黄时,父母的脸上便总写满了喜悦。黄澄澄的稻穗沉甸甸地低着头,像一个个诚实的孩子、害羞的小姑娘。是的,她们就是父母的孩子,还有什么比他们更让人喜爱呢?

稻谷多了,存放就是个大问题了,以前的坛坛罐罐,大桶小柜根本装不下,父亲准备做个圆形的大木桶。于是从六十里外大山深处的姑姑家挑回了木料,量了尺寸,再用刨子将木板刨光滑,每块木板的结合处还刨成斜口形,父亲说,这样一块挨着一块,挤紧了才能做成圆桶。不几天,木桶便做好,父亲说能装1500斤。可是,还是不够装,还得用各种小家当来补充。晚上就热闹了,大鼠、小鼠成群结队地偷吃,像是来了山贼,“咋咋咋“剥谷子的声音响个不停,到处都是谷壳,猫猫也忙不过来啊。这一年是人鼠共享。

第二年,父亲决心做个让老鼠无可奈何的谷柜。

于是,先在侧屋里清出一块长2.5米,宽1.5米的空地,再挖出厚厚一层松土,直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