并没有任何隐瞒,但对于后来打败黎善后的撤退过程,同样也交待的十分清楚。
当时的交趾已经乱成一团,只凭他手中那点兵力,根本无力平叛,若不撤退,只会让十多万军民死于叛军之手。
正所谓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授”,王通做为一军的统帅,自然有权力见机行事,因此他觉得自己下令撤出交趾并没有错。
而王通手下的将士,也同样十分支持王通,甚至还有一些从交趾撤出来的百姓,得知王通被朝廷审问时,纷纷上书为王通求情。
除此之外,五军都督的张辅等勋贵们,也想保住王通,因为他们身为武将,更能体谅王通的难处,如果这次王通被定罪,那日后别的武将领兵在外时,肯定会更加束手束脚。
但被文官把持的兵部却持相反的看法,他们坚持认为王通要为交趾丢失的事负主要责任,另外朝中的其它文官也纷纷上书,要求给王通定罪。
可以说王通的这件案子,现在已经演变成文官与武将争斗的焦点,文官集团想借这件事,打击勋贵们的权力,至于真相如何根本不重要。
虽然这个时期的勋贵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很大,特别是还有张辅这些入阁的武将,但交趾惨败却是个无法扭转的事实,因此武将们在这件事上理亏,自然也就处于下风。
所以朝中的不少明眼人都已经看出来,这次王通恐怕是死罪难逃,勋贵们也将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,虽然暂时还不能形成文强武弱的局面,但对文官集团来说,绝对是一场意义重大的胜利。
然而就在这时,交趾最大的叛军头子李松忽然派使节来到大明,向大明呈交国书,要求与大明谈判,商议两国日后的邦交。
李松的这封国书姿态很低,向大明表明自己是汉人,最初也并没有反叛之心,只是因为黎善等叛军四起,李松才不得不召集族中子弟起兵,为的也是扫平黎善等叛军。
现在其它的叛军都已经平定,黎善也只剩下几千兵马苟延残喘,因此李松也依然想向